2018學年「色彩的煉金術:材料與技法」短期課程回顧
「PFSTA傳統藝術研修」短期課程「色彩的煉金術:材料與技法」已圓滿結束。來自英國王儲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的大衛-克蘭斯維克(David Cranswick)導師與中國中心學員共同完成了三週的色彩課程學習。從傳統顏料的製作,到文藝復興時期丹培拉繪畫、古典油畫技法的學習,學員們通過實踐獲得色彩和諧以及對色彩的象征意義的理解。以下為導師與學生結課感言。
導師:
我們與土壤的聯繫同我們對於創造力的理解與我們內在的能量密不可分。了解顏料的來源,了解植物顏料,親手研磨礦石,層層過濾各種來自植物與昆蟲的顏色。這整個過程像是一個旅途,一場精神上充滿活力,外觀色彩鮮豔的魔幻旅行。同時,我們所經歷的外在的改變反應了我們內心所經歷的深刻的旅程。我總是對學生說,當他們在作畫時,他們不僅是在進行外部的創作,更要關注過程背後的冥想的層面。頭腦要為心靈服務,而手是表達與感受的源泉。
我了解到中國的學生受20世紀前蘇聯的繪畫傳統影響很大,但他們所了解的技藝與列昂納多,倫勃朗的繪畫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但即使是對繪畫完全沒有經驗的學生,我也經常對他們說,繪畫不止於此。你可以學習傳統技法並稱為一名職業畫家,你也可以將學習作為一種發展你的創造力,開闊你的知覺的方式。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做任何事情,做飯,或者是過一種更有創造性的生活。
學員:
我畢業于中央圣馬丁設計管理專業,在英國居住和生活了11年。今年7月剛回國,希望在國內從事創意產業方面工作。
我從小學習繪畫,雖然最終沒有走純美術這條路,但對繪畫很有興趣。David老師的課程給我一個很大的驚喜,它並不是一個單純指導你如何製作顏料,如何繪製丹培拉或油畫的課程,而是告訴你一種人生的哲學,一種生活方式。
三週課程結束后,讓我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更聽從自己的內心,更向內看,多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追尋本源。
學員:
我去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當時的方向是當代藝術與策展研究,現在主要從事文化策劃方面工作。
因為我主要做理論方面研究,更多精力投入在文獻閱讀上,自己動手畫畫的時間很少,特別是在我畢業之後,很難有機會學習到專業的西方繪畫技法,這次的短期課程給了我很好的機會。David老師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繪畫理念,而小班授課的形式,讓我有更多機會與老師一對一交流。
通過臨摹大師的作品,我比以前單純從書本學習感受到更多,這種感受不僅是局限于技法上的。比如在臨摹《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作品時,當描繪到少女的眼神,我不禁在想,當少女凝視畫家的時候,畫家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在最後的作品中,畫家把少女眼神中那種害羞又動人的神韻描繪了出來,把少女的期待畫了出來。如果不是通過這次臨摹,我是無法感受到這種細膩的情緒的。
這也提醒了我作為一名策展人,如果單純從我們自身的經驗或想法出發,有時候對藝術家們作品的呈現可能並不是最佳的方式。只有當你真正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心態和過程,才可能找到最適合的一種呈現方式。
學員:
我可以說是一名純正的藝術生,從小就是按照將來成為一名藝術家的方向去培養的,大學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畢業后一直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
David老師的課程給我感覺完全不一樣,會倒逼著你慢下來,因為如果你不做好基礎工作,是無法完成作品的。課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對於繪畫的尊重,David老師從顏料的製備開始,闡述工具的使用、怎樣與顏料進行對話、如何進入繪畫狀態,我很喜歡以這樣的狀態去開始每天的工作。對於所有藝術創作的人來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我覺得是很有好處的,因為它是一個通識,能幫助到所有人。
學員:
我是一名從事文化和創意產業方面的自由職業者。
這門課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我沒有繪畫基礎,但在實際課程中,進度是可以跟上的。因為David老師更多關注的是繪畫的過程,而并不十分強調繪畫的結果。在課程中,我們不僅針對繪畫技巧進行學習,更學習到老師自身的哲學道理,這些對我來說特別重要。我也十分享受繪畫這個過程,因為它讓我靜下心來,體會到動手帶來的內心平靜。
學員:
我認為藝術創作是一場心靈的漫遊,或者是一個人生修行的狀態。創作繪畫只是一種媒介,讓你能夠更多地探索你的心靈。
繪畫是一個帶有神聖性或者儀式性的東西,你並不是在創作一幅畫,這幅畫它本身就在那裡,它只是在引導你用一種方式讓它呈現出來。我們現代人很多時候都試圖去控制所有東西,但其實很多時候需要的是順勢而為,只要順應自然的規律,很多東西會自然而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