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學年「自然界的秩序:幾何設計原理」短期課程回顧
「PFSTA傳統藝術研修」第三門短期課程「自然界的秩序:幾何設計原理」中,來自英國王儲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的拉米茲·薩巴赫(Ramiz Sabbagh)導師與中國中心學員共同完成了兩週的幾何課程學習。拉米茲導師引導學員共同探索如何把傳統幾何作為設計的核心基礎,進一步理解比例原則,將圖案和比例作為一個整體和諧的設計結合在一起。
導師:
蘇州是一個與傳統環境貼近的城市,它仍然與自然以及秩序有緊密的聯繫,這裡有園林,有運河,有很多美麗的東西可以讓我們吸收,而後構建出一個基於傳統并具有當代觀念的新中心,因此我覺得蘇州是一個很棒的建立中國中心的地點,可能是最完美的一個地點。
幾何秩序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就像陰與陽,圖案是這種秩序的視覺表現。我在各種傳統中都看到過這種智慧,它們會有不同的體現方式,但其中蘊含的原則是相同的。我長期擔任英國王儲學院在阿塞拜疆的中心主任。我發現幾何與他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圖案、比例和他們文化遺產中的圖像等密切相關。但是在中國,這種日常的關聯性卻不是如此,幾何更多地被看成是多邊形而已。所以我的教學是帶領學生從多邊形進入幾何,讓學生們找到其中相關性,然後發展出星型多邊形,它們都基於同一種幾何語言。
有一些特定的圖案我不會在中國的教育中展示,因為它並不是學生們在日常可以看到的,但所有這些圖案的內在比例都是一樣的,而且是和諧的。另一個是中國學生喜歡旋轉圖樣。我有時候會選擇有旋轉感的圖樣來跟他們一起研究。我會觀察這裡學生的敏感點。教學越多,你越是能令學生感受到幾何的深度。
我在中國中心的教學方式是先從認識某一個次幾何單元開始,然後再從中提取出不同的變化,從而學生能得到更多的靈活性,令學生能在有限的兩週時間能盡量得到更多方法和實踐能力,用於日後的研究和設計中。第二週學生們需要設計一個窗格圖案,如何能得到合適的幾何關係是一個重要問題。我試圖讓學生遵從自己的內心,讓設計自然地流露。當他們有問題時,我會去引導他們,而不是將設計強加給他們。在課堂上,我向學生介紹了很多中國的幾何圖案,但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展示東西方文化的相似之處,在課程上我們也經常會進行這種文化交流。
學員:
這兩週的學習節奏非常快,讓我從量變到質變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在大學的課程里也學過幾何,但只是介紹一些點線面和幾何形狀方面的知識,在我後來的工作中,也沒有去發展幾何知識,更多的是借用一些大師的作品,借鑒他們的設計元素和原則。但借鑒的前提是需要你完全理解,不通過自己親自去提取和創作,是很難達到完全地理解的。
以前我在做設計的時候,會覺得頭很疼,腦子很累。那是因為沒有利用與生俱來的全身能量去做這件事,而是只用了自己的頭腦。但光憑頭腦很多時候是不夠的,特別是在這裡學習了課程以後,我發現更多需要依賴自己的其他能量和能力,你的手,你的心肝脾肺,這些都是有能量的。如果有時候能把腦子放一放,反而可以做出更多。
學員:
我是一名刺繡愛好者,以前主要是拓一些現成的稿子來繡,有傳統的,也拓過電影海報,還有一些簡單的花紋圖案,但沒有自己創作過。
來上課的初衷是因為我有很多朋友去了摩洛哥,他們發給我看了很多很美的花磚圖案,所以我就想來嘗試做一些純幾何的刺繡。但實際學習后,我發現純幾何可能并不適合刺繡,但我可以從幾何圖形開始發展,尋找擴展的可能性。
我這節課想要完成的設計是一個茶席,最初我想要設計一個簡單的幾何圖案底子,在上面做一些刺繡,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深化了我的設計思路,想要做一個曲水流觴的概念。中間藍色部分是河水,將蓮花造型與荷花元素組合起來,做了一個曲線和直線的結合,我想要盡量幾何化地表達一些傳統的元素,因此沒有做很複雜的手繪。
這次課程給了我一個完整的機會,自己做設計,從無到有地完成一份設計稿,也讓我對幾何設計有了較深的認識與了解。
學員:
我覺得從Ramiz老師那裡學到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踐。因為他的課程沒有講特別多理論性的東西,更多的涉及的是實踐。幾何最重要的還是作圖,大量的作圖然後去實踐、操作,最後得出你想要設計的東西。
現在回想兩週的課程,想想圖還是挺簡單的,但當我深陷其中的時候,我經常會迷失其中,突然之間這個圖我做不出來了,或者說在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它已經錯了。這就對我的嚴謹性有很高的要求,這也是我最需要學習的東西。因為幾何本身就蘊含著規律,你必須在設計過程中遵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