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學年「絲路上的形色:佛像與巖彩」短期課程回顧



6月7日至6月18日,「絲路上的形色:佛像與巖彩」在元圓堂進行,課程主要涉及敦煌藝術中關於巖彩畫的理論部分和動手實踐。本課程由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學麗老師擔任導師,以敦煌壁畫臨摹為主題,帶領學員們感受敦煌壁畫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及繪制技法的融會貫通。
第一周
學員通過了解敦煌壁畫背後的時代特徵、歷史淵源及發展情況,逐步提高對這一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能力。並親手制作泥板底仗,分析天然礦物質顏料的特性,了解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
第二周
學員們在王學麗導師的指導下進入壁畫臨摹的階段,在實踐中領悟傳統技藝的基本屬性、色彩關系。
元圓堂:初學者或零基礎的學員來說,此前沒有繪畫或藝術的實踐基礎,他們學習這門課程有會有什麽困難嗎?
王學麗:這取決於學員自身想要做一種怎樣的銜接。我接觸到的各種學員中,有做敦煌相關的文創、架上繪畫和藝術品開發等等,也有學員會將自己的所學與公共大型壁畫的結合。其實營養已經在那裏了,重點是看妳怎麽樣去滋養它。
元圓堂:從個人研習者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課程能夠帶給他們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能夠作為一個通道幫助自己日後的發展,是這樣嗎?
王學麗:是的。從研究敦煌藝術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認為敦煌藝術本質上就是最直觀的藝術呈現,是藝術家最直接的表達。中國中心的課程可以幫助學員們接觸到最直觀的傳統技法和礦物顏料,與此同時,引發他們對腳下這片熱土更真摯的了解和感動。就像中心有一位連續兩年參加我們這個課程的學員,她也能感到自己今年有了更深的感觸。因此在我看來,感受因歷史變遷所帶來的這種滄桑而破碎的壁畫感,本身就是藝術愛好者們與傳統藝術的一次可貴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