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觀的構成:山水畫

主題
繪畫
上課地點
國王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中國中心
課程日期
2018.12.17 - 2018.12.28
授課老師
丁羲元 林海鐘

課程第一部分:丁羲元先生將用三場專題講座,分析山水畫的形成,闡釋山水中的五行觀念,并介紹山水所反映的風水理念。課程的講論將對照歷代名畫,從對畫作的分析中,闡述上述歷史和思想,對於山水畫的實踐者和愛好者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課程第二部分:本課程以山水的造型學作為貫穿的線索,建立對山水畫的基本認識。具體先授筆法,對山石樹木兩個基本傳統元素作臨摹與寫生。再進入山水畫的位置構成法,這是山水畫的核心,也是古人總结世界的形成法则。兩周的時間內,就树石元素的某一项贯以临摹、写生完成创稿。

山水画的基础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包括两个部分:形上与形下。形上属于气韵,是天赋禀性的流露,靠修养的部分。形下是学习山水画本身的客观分析,又分两方面:一是用笔部分,涉及工具材料的设定和运用,材料定为纸、绢、墨和色,工具则为锥形的各种材料制作的毛笔。二是对山水形象认识的了解。两条继续细分,用笔的技法等等,山水之形又分树与石之形,笔墨如何表达等等。每一条进去都是极细密,又互为交织縦横网络,于古人来说就是致广博而精微。

初学者将以石法入门。石法分两大块,具体是山石之形及石之纹理(皴法)。⑴ 山之形:峰、峦、嶂、峤、岫、顶、岗、峻、岭、垴、洞、穴、岫、岩、崖、路、坪等等,⑵ 画法,即皴法。皴法又两大类,南宗石法与北派石法,南派有披麻、解索、牛毛、荷叶、折带䓁。北派有钉头、豆瓣、云头、大小斧劈、泥里拔针、雨淋墙头等等。

山水画的位置构成法则。

笔法介绍:入笔、行笔、收笔。点画介绍:用锋藏露等。墨法介绍:沷墨、积墨、破墨。

 

下文為丁羲元先生關於山水畫與風水的問答:

問:能否簡單概括風水堪輿之學?

答:“風水”是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融入自然,適應自然之規律。具體而言,人類選擇適宜的地理形勢,營造居住點,注重水源及其流勢,選擇土地肥美,避風易居,陽光朝向,交通便利之環境等等,因此將這一構想可稱為“風水”。

“堪輿”,是對具體山脈河流之朝向、走勢、環境條件,作出考察、測量,從而決定對人的影響優劣。“堪”,指勘測、勘查,“輿”即輿地,指疆域,輿圖即地圖。

“風水堪輿”在民俗範圍往往含混而趨同。實際上,“堪輿”是判斷風水優劣的具體手段、方法或過程,是較為具體的,而“風水”則包含著更深廣的內涵,是更趨理論性和哲理的。兩者有聯繫,但並不等同。(民間有將“風水”簡單地看成考察選取一定的地點建造房屋或墓地,即陽宅和陰宅,那只是“風水”的一種利用。但如果妄言不實,又成為迷信,則與風水本義已無關,是應加注意的。)

問:能描述一下你的課程中將要教授的技巧與步驟嗎?

答:本課程所講,是“山水畫與風水”,也即我提倡的《藝術風水》之一部分。藝術中存在風水。(我1990年提出這一概念,200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藝術風水》一書)。

具體步驟是:

1、講解有關“氣”的理論,中國哲學的中心理論是“氣”。氣動生風,氣凝成水。風水之中,是氣的變化。要明白風水與氣之關係。

2、山水畫中“氣”的流動,山勢與水勢。

3、山水畫中空間的構局、氣局。

4、山的五形:金、木、水、火、土。(具體畫山的形狀,不超過此五形。即山的圓、直、波狀、尖、平的形狀。)山形的選擇與畫家的個性、審美及生活環境相關。

5、山水畫中之龍脈。

6、山水畫中樹石之布勢與氣運。

7、畫與空間相互關係,掛畫位置。

問:課程中,學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答:如此等等,通過中國古代山水大家、名作具體分析以上山水畫風水有關理論及具體表現。而要達到如此技能,首先應做到:

1、理解和具體把握有關山水畫中“氣”的流動的理論和有關方法。

2、要學習會看中國畫、中國山水畫,用中國人的眼光看山水畫。

3、要懂得山水畫中構局和氣局具體過程的“起、承、轉、合”方法,懂得“開、合”布勢的方法。

4、山水畫中具體的樹木、山石的布勢,及相關皴法(山石、樹木上的褶皺、紋理所形成的相關的畫法)等。

5、山水畫中用墨(水墨)和色(青綠色彩等)具體方法和陰陽明暗的表現,層次和韻調。

這些技能的成功完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但第一步就是必須弄明白“山水畫與風水”有關原理和方法。

問:這個學科為什麼只在中國有?

答:山水畫以及風水,是中國獨特的藝術表現和原理。為什麼只有中國有?因為中國人崇尚自然,主張應順乎自然,融合自然。

1、中國是大陸,山峰秀美,河流從橫,地形錯綜複雜,從數千年的地理探尋,經驗積累中總結上升為“風水”學說。

2、中國很早就進入農業社會,農業國,以農耕為生。很古就採用了陰曆,順乎農時,對陰陽、時序變化極為敏感。與西方運用太陽曆有別。

3、中國本土沒有宗教,一切以面對自然的實踐經驗為指導。

4、中國的山水畫,以及園林等藝術,是人與自然的再體現,是第二自然,同樣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山水畫及一切藝術的中心,對象是人,因此是人的思路、情緒和性格、審美觀念等的反映和體現。

以上種種,涉及到地理勘測,曆法農時,陰陽變化,自然精神和藝術(山水畫)描繪和體現,其中的原理,方法上升總結,歸納起來就是“風水”(或“風水堪輿”)。因此只有中國注重這一傳統,而與西方有別。

問:學生在課程結束後應該如何繼續提高他們所學技能?

答:關於山水畫中的風水問題(實際上中國其他藝術建築、園林、詩和小說中也存在)是過去很少注意的問題,雖然在中國五代、宋、元以來已被畫壇名家巨匠(如董元、郭熙、黃公望直到王翚等)所提倡和運用於山水畫中,但至今研究甚少。如果學習,可不斷逐步地從古代名家之作中體會、研究,再結合古代文獻(從易經到具體畫論)思考,在自己實地觀察和山水寫生中注意運用,積以時日,會有成功,如更發揚光大,表現個性,就會卓然名家。

總之,一讀畫,學會看山水畫,二學古文獻(易經、《史記》、《漢書》有關部分)及古代畫論(如黃公望《畫山水訣》、郭熙《林泉高致》、王翚《清暉贈言》等),三觀察山水自然,寫生實踐。三者相互融合,靈活運用,激發個性靈感,持之以恆,終有成就。


 

授課老師

丁羲元

丁羲元,藝術史家。1965年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197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研究生畢業,師事蔡若虹、王朝聞等先生,於美學師事宗白華、伍蠡甫先生,畫學師事王个簃、唐雲先生等。自1985年至1995年間任上海美術館副館長,與國內外名家大師親交,廣有交流。近年又去臺灣藝術大學任客座教授,為碩博士班講授中國畫論導論和古書畫鑒定課程。現任上海美術館研究員,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學術著述方面以繪畫研究為主,近代海上畫派研究,出版有《虛谷研究》(1987年出版)、《任伯年年譜•論文》(1989年出版)、《海上三傑》出版中。古代繪畫研究已出版有《國寶鑒讀》(2005年出版)、《藝術風水》(2006年出版)。出版中有《晉唐五代宋元鑒藏古印考論》(故宮出版社)、《晉唐五代宋元古書畫——〈國寶鑒讀〉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還有《林風眠論稿》、《芳古園談藝錄——吳冠中訪談》、《海上畫派》、《海上派與印象派》。另有出版詩集等,如《晚聽齋詩稿》(線裝本,揚州廣陵出版社,1994年第壹集出版,2010年第二集出版)。又有《紅樓妙玉》、《綠野草堂詩論》等出版。 

林海鐘

林海鐘博士,號臥霞散人、錢塘後來生,林泉閣主人,居錢塘西湖之畔。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林海鐘傳承古意,主張以畫悟道為國畫的至高境界。其水墨蕭散簡淡,以禪為旨,而賦色之作則豔麗古雅,承唐宋遺意。代表作包括大英博物館藏品《牆》,靈隱寺大型壁畫《濟公行化圖》和國家博物馆所藏的《鑒真東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