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一年預科課程由獨立的課程單元組成。課程是跨學科的,通過演講示範和在工作室、工作坊中的實踐,把繪畫、設計和工藝融合為一體。

整體性的教學方法:包括視覺演示、實踐應用、講座、寫生、輔導課程,以及文化考察和實地學訪。這種整合「原理」、「設計」和「工藝」的獨特方法,訓練學生在具體的當代語境中重新審視和應用中西方的文化傳承。

課程除了國王學院導師傳授的西方傳統設計與工藝課程單元之外,並應國王學院的教學理念開創中國藝術課程,傳授華夏宇宙觀的造型原則、華夏的特殊審美趣味。這個中西方實踐與哲理的整合為「傳統藝術預科」構建了一個獨特的學習和創造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傳統藝術語言中的普適原理,學習跨文化對照,並嘗試應用在各自的當代實踐。

 

部分課程介紹:

 

伊斯蘭的花園:哲思與設計

本課程將從建築空間設計及其象徵意義兩方面探討伊斯蘭花園的設計原則,並深入介紹伊斯蘭花園的歷史重要性。此外,學員還將研究來自伊斯蘭世界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各種不同院落形態及其花園的案例。

學員會學習研究一些現存院落花園的空間、色彩和功能,包括通過理水造園的經典案例。在設計這些充滿活力的建築空間及其內部裝飾的過程中,幾何與比例關係會得到充分應用。學員有機會體驗來自不同伊斯蘭地區的院落花園形式,最終親手繪製自己設計的伊斯蘭院落花園的建築效果圖。

3D幾何學:時空與創造

本課程介紹空間維度的基本要素:點、線、 面、體。學員將學習如何認識規則的三維立體圖形,並瞭解其對自然界中相關形態的對應關係和反映。他們還將學習規則三維立體圖形在結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這些圖形的和諧是如何利用之前在二維幾何中學到的比例關係而實現的。

自然界的秩序:幾何設計原理

本課程單元學習幾何在自然秩序裡的內在意義,並體察幾何學的哲理。整個學習過程強調訓練思想集中,鍛煉耐心。學生研究六重、八重、十二重、十重對稱、以及其對應比例系統,建立他們對設計原則的認識。學生也在具體的藝術品和建築元素中辨析這些圖案,之後可以應用到其他工藝課程單元中。

自然界的語言:設計元素

在本課程中,學生將學到如何從自然中採取靈感,並創造傳統伊斯蘭圖案,和探索古波斯與中國傳統藝術中基于自然的圖案。學生將體驗歷史悠久的傳統伊斯蘭繪畫技法,特別是「手抄本」藝術;並學習制作用純金制作稱爲貝殼金(Shell Gold)的顔料。學生用學到的繪畫技法添加顔色,並學習獨立設計藝術瓷磚的技能。完成的圖案設計,將用於後續瓷磚課程中,實踐陶瓷製品。

色彩的煉金術:材料與技法

這個課程單元研究天然顏料的使用——包括材料的來源、配方、文化意義和實際應用。學習製備顏料、層次、畫布的傳統方法;學習使用各種技法將色層混合;以實踐獲學習色彩和諧,並且學習色彩的古代象徵意義。色彩的探索對學習工藝有極大的價值,每位學生都會從色彩的嘗試中領悟到统一、和諧與對比效果的微妙之處,這些技能在後一階段的課程單元中會再次涉及。繪畫技巧將通過練習圖案實例、和中國傳統山水畫來培養,而色彩和諧原理也會被應用於主題性的設計項目。

山水觀的形成-風水與山水

本課程分為兩部分,由丁羲元、林海鐘、鄭宇導師分別進行授課。第一部分:丁羲元導師分析古代山水畫的形成,闡釋山水中的五行觀念,并介紹山水所反映的風水理念。課程的講論將對照歷代名畫進行分析,闡述上述歷史和思想,對於山水畫的實踐者和愛好者這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第二部分:林海鐘導師將以山水的造型學作為貫穿授課的線索,以期建立對山水畫的基本認識。首先傳授筆法,以勾雲法與染雲法兩種筆法為主,對雲水這一基本傳統元素作臨摹與寫生。再進入山水畫的位置構成法,這是山水畫的核心,也是古人總結世界的形成法則。鄭宇老師將從實踐出發,延續海鐘老師的教學,帶領同學們完成臨摹,冊頁和參古法創作。兩周的時間內,就煙雲變幻的法則貫以臨摹、寫生,最後完成創稿。
 

天地間的紋理-説文與書法

魯大東導師主要講授書法史與書寫實踐,賈勤導師將闡述文字與傳統「圖學」在華夏思維體系的位置。前者提供「書法」文化不可繞過的核心知識,後者則從「圖學」的角度討論「文字」如何通向大自然的法則。漢字書法主要包含兩個元素:「文字」和「書寫」。「文字」包括文字史的字體,以及藝術史的書體信息。「書寫」則有賴師徒授受的學習過程。魯大東導師的主要傳授內容包括:文字的識讀,字形的型態,文字寫法的解析,書寫姿勢糾正,寫字行為中對身體使用方式的練習。此外還介紹書寫工具,書法史與書法鑑賞的基礎。通過階段性的集中訓練,學員可掌握對書法文化的切身理解。

賈勤導師將以系列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以《說文解字》為核心,討論華夏的傳統「圖學」的精神脈絡。上溯《易經》象數結構與易圖,旁及《周髀算經》等典籍中的圖象源流。講者以兩個觀念:始制文字以通天地萬物的「真文」,和成為文獻狀態的「副墨」(出於莊子)相互參照。真文與副墨,既是文獻問題,也是思想問題。二者交織,構成歷代先賢的思想動力。

桃花源的門道-冶園與園冶

葉放導師引導學員體察園林的構成元素與設計原理,思考山水對於園林的意義,並領會園林學的哲思層面。整個學習過程,訓練學員從平面到立體的轉換技巧,特別是從紙上水墨到地上林泉的演變思維。學員將研習疊山理水、蒔花藝木、建亭築台和裝潢佈置之間,既各成系統又合為整體的法則,來加深他們對園林設計的學養和技能。學員也將學會從園林的人文和經典中,收獲園林藝術構成形式,並應用到設計實踐課程之中。

 

導師介紹:

麗莎·德隆(Lisa DeLong)

於2007年在英國國王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伊斯蘭和西方傳統幾何設計原理。她是英國國王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的國際項目主任,在巴基斯坦、中國敦煌、阿塞拜疆、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地進行設計與教育項目的執行。

大衛·克蘭斯維克(David Cranswick)

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受訓。1999年,他通過對傳統繪畫材料和技藝的研究,在英國國王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從1979年開始教授傳統繪畫材料和技藝。他是學院的碩士導師,也是博士生導師和考官。

拉米茲·薩巴赫(Ramiz Sabbagh)

拉米茲·薩巴赫(Ramiz Sabbagh)英國國王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巴庫中心主任。2001年,碩士畢業於國王學院。他發展、並親自教授了其中的幾何設計原理課程,這門課程成為學院的教育體系中至為關鍵的課程。他的教學經驗現在發展為北京中央美院和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的本科生課程。

約爾凱姆·但透(Joachim Tantau)

他是在德國漢堡工作的家具製作師與建築設計師。他從童年開始就熱衷於木工,2011年至2013年間就讀於國王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並取得碩士學位。從2013年開始,Joachim在漢堡開辦工作室,提供高端訂製家具與建築設計。他近期的作品包括威爾士親王殿下直接贊助的、為阿伯加文尼的聖瑪麗教堂製作的、聖壇與底座。

林海鐘

號臥霞散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林海鐘傳承「古意」,主張國畫的至高境界乃以畫悟道。其水墨蕭散簡淡,以禪意為旨。其賦色之作則豔麗古雅,秉承唐宋遺意。代表作包括大英博物館收藏《牆》,靈隱寺大型壁畫《濟公行化圖》,和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鑒真東渡圖》。

賈勤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研究員。1980年生於延安。2000年開始跨文體寫作。出版包括《五卷書》(2007),《現代派文學辭典》(2010),《虎變:辭典的準備》(2018)。主編《木鐸文庫》(新世界出版社)。並在中文語境中首次系統地介紹烏力波(Oulipo)潛在文學。

魯大東

魯大東,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一九七三年生於山東煙台。一九九一年入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導師王冬齡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一九九五年開始參與搖滾樂活動,杭州與人樂隊主唱。

葉放

號畢園生人。書香文化研究院院長。出生於家學淵源的家庭,先祖畢沅於清乾隆獲中狀元,先後建造“小靈嚴山館”、“經訓堂”和“適園”等,開啟家族造園的風氣。近年來致力於園林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發揚。其園林作品“南石皮記”在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的推廣中,被作為當代園林的唯一代表,九座古典園林後的第十座。“達園”參加“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成為第一件參展國際當代展的中國園林作品。